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十件大事,您的这一票很重要!

合肥日报 2022-05-14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载入史册的一年,也是合肥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令人振奋!

合肥,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凝聚起“大庆之年”的奋进伟力,满怀奋进的豪情,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这一年,难中求成!

合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迈出“开局之年”的稳健步伐,以“万亿台阶”后的归零心态再出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福地、商家必争之地、人才用武之地,在勇当“两个开路先锋”中再攀高峰。

这一年,接续奋斗!

合肥,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实现了“换届之年”的风清气正,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

把得稳、走得顺、干得实!

付出了、奉献了、收获了!

2021年的合肥,延续“热血沸腾”的激情,保持“热气腾腾”的氛围,干出“热火朝天”的气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

盘点辉煌成就,激发奋进力量今天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21年度合肥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让我们一起回顾2021年那些值得载入合肥史册的大事件并请您参与投出宝贵的一票致敬2021年的奋斗与记忆↓↓↓

01


合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

锚定未来“257”战略目标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的“257”战略目标:勇当“两个开路先锋”,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努力争当全球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全国战新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等生”、全省“三地一区”建设的“领头雁”,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开启合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02


“延乔路”成红色地标引无数缅怀

中央简报11次

推介合肥党史学习教育做法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精心安排12个方面81项“展、演、播、宣”活动,营造出同庆百年华诞、共铸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


党史学习教育求实、务实、扎实,中央简报11次推介合肥市做法。创新开展“百团千人讲党史”等活动,开展“百名女性百场宣讲”“送党史进工地”“青马学员讲党史”“社科名家大巡讲”等特色宣讲活动超4000场。


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创新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场所。合肥的“延乔路”也成为受市民热捧的红色地标,一度成为微博热搜话题,热度一度达到5亿+,引发央媒多次集中关注。一年来,延乔路路牌下繁花“盛开”,无数真情寄语在花丛中“绽放”,为合肥党史学习教育做了生动注解。


百年传承,红耀合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与作为“共产党人革命传统 优良家风的传承人”的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民政厅原厅长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



03


推进解决“实行就近高考”等

30余项民生“急难愁盼”

市民笑容成城市最美市容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以“放心不下”的尽责心态解决群众“急愁盼”,努力让市民笑容成为城市最美市容。


半年不到的时间,合肥就取得了一系列老百姓看得见并争相点赞的成果——首次拆分市区高考考区,考生从“满城跑”变为“就近考”;改进一、六、八中学联招政策,82%以上学生按志愿就近入学;校园外新添了家长等候区;幼儿入园需求基本实现学位供给平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全面完成;民办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智慧学校实现全覆盖。


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三点半课后服务、惠民菜篮子工程成为全国典型。


新增参保人员40.9万人、城镇就业14.4万人;纳入医保的门诊慢性病病种扩大到63种;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低保、高龄补贴、基本养老等补助标准全面提高,实现长三角进位。


成立合肥演艺集团、庐剧艺术传承中心,为一线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企业职工和农村群众慰问演出1000多场;建成491个全民健身场地。


出台房地产“八条政策”, 筹集2.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4.4万套棚改安置房,容缺受理解决15.3万套房产办证难。


开展治理欠薪百日攻坚,为5000多名农民工讨回工资;贯通了“学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退役军人就业培训纳入民生工程。


推进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启动个人巡游出租车“两权合一”办理,6000多名车主自主决定经营方式……


全面完成31项民生工程,安置难、办证难、上楼难等30多项群众“急难愁盼”事得到有效解决,一张张群众笑脸成为合肥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好见证。



04


高效打赢5月“疫情突袭战”

常态化疫情防控“稳、准、快、严”

全面推进平安合肥建设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合肥快速精准处置1起输入性疫情——出台疫情防控八项举措,一刻不耽误、一人不落下、一处不遗漏、一点不放松,48个小时将疫情控制在两个省外输入病例;为了不给兄弟城市带来影响,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后,继续留其在合肥进行医学观察并康复疗养一段时间,所有费用由合肥市承担。


提出疫苗注射“一让两优先”,连续22个月无本地确诊病例。


当前,合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一年来,陆续开放不同年龄人群免费疫苗接种,截至目前,3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3.1%;再次下调核酸检测价格;火车站、机场等免费检测;开设晚间流动疫苗接种车、老年人接种疫苗专场和疫苗接种爱心车队,核酸检测24小时不打烊……让接种服务与检测服务更有“温度”。


全面推进平安合肥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6年“双下降”;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步伐加快;智慧平安小区覆盖率92.93%,已建成智慧平安小区的可防性案件数下降82%。



05


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

以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一向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合肥,再度加大“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厚植创新土壤。


全力服务保障“国之重器”,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聚变堆园区全面建成,大健康研究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正式运行;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纳入国家规划;中科大高新园区投入使用,“科大硅谷”有序推进。 


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专职常委专管科技创新;出台科技创新条例,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组建科创集团,召开合肥科技创新大会;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


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新增3个,总数达3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居省会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8。


“科里科气”的合肥正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



06


“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国家十大科技重大突破中

合肥占四席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合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多项科研成果打破“世界纪录”。


“九章”“祖冲之”上新,在两个物理体系实现量子优越性;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向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解开数学界60多年“悬案”……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相继在合肥问世,令世界瞩目,在2021年国家十大科技重大突破中,合肥独占四席。


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质子刀”投入临床应用;“嫦娥钢”成功保障天问一号顺利“落火”。


科创“关键变量”已成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00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500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700亿元;13家企业科创板上市,居省会城市第2位。


从“科教基地”到“科创名城”,合肥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已经担纲承梁!



07


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

驶向“快车道”

合肥智造尽显澎湃动力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4月7日,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这位中国汽车界的“少年英雄”蔚来用了35个月,在同价位高端乘用车市场,创下了最快纪录!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快速推进,大众安徽、比亚迪等百亿项目加快建设,新桥智能汽车千亿产业园全面启动。先后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在国家汽车产业布局中担当重任。


当前,合肥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已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已形成传统转型企业、合资合作企业、造车新势力三足鼎立的布局。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征程上,合肥正持续加速行驶在“快车道”上。


2021年11月19日至22日,2021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大会促成合作项目703个,投资总额5821.8亿元。


在工信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中》,合肥居全国城市第11位。


从“制造”到“智造”,合肥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尽显澎湃的发展动能。



08


城市生命线

“清华方案·合肥模式”

向全国推广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从“集终生智”到“急终生智”,合肥重点产业一字之变体现应急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城市生命线“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向全国推广。


2017年,合肥市成立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去年,合肥颁布实施《合肥市地下管线条例》地方立法。多年来,合肥对涵盖燃气、供水、热力、排水、通信、电力、工业、广电等八大类26种4.4万公里市政管线进行详细精准普查,将89.2公里地铁隧道、47座地铁车站、58公里地下管廊等地下空间同步纳入合肥市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且每天动态更新。


通过监测中心,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加推到行业主管部门和运管企业,第一时间由牵头行业部门协同抓好风险处置,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新型应急处置机制。


目前,合肥城市生命线一、二期工程已陆续竣工投用,已启动谋划三期工程。力争到2022年底,合肥市率先实现生命线安全工程市县全域覆盖,率先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09


巢湖一号”完成整星环境试验

加快布局空天信息未来产业

努力打造“中国星城”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自2021年11月开始,国内空天信息产业头部企业落地合肥的步伐明显加快。天仪研究院在合肥设立长三角总部基地,航天宏图在合肥建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中科星图在合肥布局“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银河航天在合肥建设“遥感卫星产业基地”……空天信息产业领域已有多个头部企业“卡位”合肥这一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的“天仙星座”计划中,首发星被命名为“巢湖一号”,已完成整星环境试验,将于2022年一季度搭载火箭发射入轨。


合肥明确了“八个一”的发展思路;“1351”目标,成为合肥对太空的“心之向往”——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全产业链总规模达1000亿元。



10


新冠疫苗合肥造

合肥生物医药产业显担当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获批的新冠疫苗中,其中有一款来自安徽合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中科离子公司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治疗肿瘤的“神器”——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该系统采用世界最紧凑超导回旋加速器技术,其多项性能标准均领先国际,两项专利斩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金奖一项、银奖一项。


当前,合肥形成了从原料药、医药研发,到药械制造,再到医药服务、检测医疗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集聚企业400余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近70个,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体系正逐渐形成。中国科大、安医大等5家高校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机构)29个,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2.5万人,各类科研人员达3000人。


合肥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为筑牢健康防线、守护生命安全贡献“合肥力量”。



11


“智汇合肥”再出发

八方英才从“抢过来”

到“抢着来”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智汇合肥”品牌再度擦亮。


3月,“智汇合肥·高校行”面向35家国有企事业单位、283家重点产业企业征集岗位3.6万个,走进13城36校,收到简历23万份。下半年,“智汇合肥·高校行”携112家企业赴14所重点高校。9月18日,“智汇合肥·全球云聘会”重磅启动,1880家重点产业企业线上发布及带岗直播2.5万个招聘职位,招聘人数45万余人,104所国内外高校300多万人在线参与,收到简历33.6万余份。


跨界用人,从大学大院大所引进26位专业人才挂任市直单位副职;联合培训,发起举办第一期G60科创走廊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工作者联合培训班,选派75名干部前往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布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出台“重点产业人才7条”;向青年大学生和高层次人才发放租房补贴,让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合肥有“一席之地”、能“一展所长”……      


合肥成为人才发展的一片“沃土”,全年新增就业参保超40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25.9万人,在肥高校毕业生留肥率超50%,在肥服务院士新增3人、总数达138人,新引进高层次团队130个,更多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福地、商家必争之地、人才用武之地



12


战藻治絮控尘

合肥天更蓝、水更清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

奋力打造“合肥样板”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合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


整合省巢湖管理局、环湖办职能,实现湖里、岸上、资金、项目等统一管理、统一负责。


出台“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实施意见,系统推进“五大工程”“四源同治”,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获中央财政支持,100平方公里环巢湖十大湿地建成9个。


目前,2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5%,南淝河全流域首次全面达标,巢湖水质稳定Ⅳ类。


巢湖综合治理正在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污染防治”“水质变清”向“生态修复”“有鱼有草”转变,“最好名片”正精彩呈现。


合肥生态环境得到一系列新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10%,重污染天气实现清零, 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历史性实现春天无意杨飞絮、夏天无蓝藻异味。植树造林3.7万亩,新增绿地714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城市生态屏障加快构建。


生态之城建设正全力推进,奋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打造“合肥样板”。



13


率先试点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

检查作业一体化

争当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优等生”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进改革任务116项,形成80多项制度性成果。


全面推进国资国企、招投标“评定分离”、工业用地“弹性容积率”、“亩均论英雄”改革;国资引领 9 个百亿级战新产业项目落地;城市生命线“合肥模式”、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全国推广;缓解停车难做法、登记财产便利化成为全国典型。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20万户。


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复制推广全国213项制度创新成果,率先试点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等。


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十四五”国家首批建设名单;合肥港直航上海外贸航线常态化运营;航空港新增3条国际货运航线;中欧班列开行668列、新增100列,更多“合肥造” 走向世界……全年合肥进出口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



14


逍遥津公园改造重生

骆岗中央公园等“五大片区”

加快建设

城市更新再添群众幸福感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合肥下足“绣花”功夫,让城市格局更“博大”、品质更“精深”。


大建设投资715亿元,创历史新高。


东部新中心、运河新城、新桥科创示范区、骆岗中央公园、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五大片区”加快建设,城市更新加快推进。


全面实施纵深整治违章建筑,动态治理城市积涝点和积水小区,城市生活垃圾“全焚烧、 零填埋”。


完成逍遥津公园、撮造山巷、庐州坊等改造升级,骆岗小镇、老合钢片区、老城片区、卫岗王卫片区等“一镇三片”城市更新加快推进,老城区“减法”正变成老百姓获得感的“加法”。



15


南二环改造全线通车

刷新“合肥速度”

“远谋近施”“内畅外达”

立体大交通更添开放活力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合肥实施“1115”大交通建设,打通大循环——京港高铁安九段开通运营,合肥至深圳最快6小时48分到达。


明巢、德上、合六叶扩容持续推进;大外环高速建设全面启动。


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江淮联运中心,新桥机场改扩建、新合肥西站、合新高铁开工建设;实施引江济淮二期、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及合裕线扩能改造建设等重点工程。


畅通内循环——南二环改造全线通车、刷新“合肥速度”。


轨道交通实现“5线联运、9线同建”。


治理拥堵点15处,打通断头路30条,城市交通健康指数上升至全国第12名。


城乡协调发展,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有效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合肥正在加快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全力构建功能完善、换乘高效、出行便捷的“内畅外达”的立体大交通体系。



16


100个“网红打卡点”建设

全面推进

“大美合肥”助力乡村振兴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2021年,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合肥推出了16条“一日游”精品线路,开展为期5天的“过年留合肥·免费游合肥”活动,让广大市民过一个特别而又温馨的春节。


全力推动100个文旅网红打卡点的建设,实施“美丽合肥 养人之城”100个网红打卡点提升行动和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培育建设行动,让“大美合肥”助力乡村振兴。云里安凹成为全国甲级民宿,马郢、尖山湖、六家畈、官亭林海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近六成脱贫村成为经济强村。


粮食产量 294万吨、蔬菜产量 223 万吨;实施“五种并进”战略,种业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都市现代农业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新建改建550公里农村公路;农村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建成7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重温完了以上16件备选的2021年合肥大事请您为自己心目中的合肥十件大事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投票规则


1.每个微信号只能投票一次,每次最多投10件大事。

2.投票截止时间:2022年1月17日3.主办方将结合您的投票与专家评委的意见,最终选出合肥市2021年度十件大事。


投票方式


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微信页面,在文末投票处点选进行投票。

↓↓↓




来源 | 江淮晨报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